中证网:天目药业 红眼病概念龙头屡屡违规

发布日期: 2011-01-28 | | 【关闭窗口】

“超级病菌”还未彻底灭绝,蜱虫风波也刚平息,红眼病又袭击各地。游资丝毫不放过这炒作良机,红眼病概念席卷资本市场。

  红眼病是“急性传染性结膜炎”的俗称,广东、江苏、河南、湖南、山东等多地近日爆发红眼病疫情,用于治疗的眼药水需求大增。

  生产滴眼剂、眼软膏之类的个股,如天目药业(11.78,0.27,2.35%)(600671.SH)、仁和药业(20.29,0.20,1.00%)(000650.SZ)、中珠控股(11.57,0.19,1.67%)(600568.SH)、爱尔眼科(36.300,-0.01,-0.03%)(300015.SZ)、华北制药(13.29,0.46,3.59%)(600812.SH)、美罗药业(10.12,0.00,0.00%)(600297.SH)、迪康药业(10.34,0.49,4.97%)(600466.SH)、丰原药业(9.20,0.17,1.88%)(000153.SZ)等受到市场关注。

  其中,最打眼的要数天目药业了。9月17日,公司开盘即涨停,中间小幅打开涨停,续又接到涨停,最终以涨停报收。公司内部人士9月20日对《投资者报》表示,近期并无特别利好事件发生,生产的眼药水主要功能是明目和抗疲劳,并没有治疗红眼病功能。

  疫情难撑股价

  天目药业内部人士透露:“公司没有用于治疗红眼病的生产批号,即便是现在开始申请,短期内也不可能申请下来。”

  虽然如此,但天目药业9月17日涨停却与红眼病概念有关。多位机构分析师对《投资者报》表示,对红眼病疫情关心较少,但部分生物医药股上涨肯定与此有关系,这是因为部分游资在炒过“超级细菌”和“蜱虫”后,想借红眼病疫情上位,达到炒作目的。

  9月17日,沪指下跌0.15%,在沪深两市5只涨停的个股中有两只红眼病概念股:中珠控股和天目药业。

  当天,中珠控股收于14.23元,换手率4.92%。天目药业收于14.89元,换手率19.97%。爱尔眼科开盘时也一度涨停,最终收于36.15元,涨幅5.09%。

  红眼病虽然爆发范围广,感染人数更多,不过由于全年均可发生,以春夏两季多见并不会危及生命,又不是新的疫情,引起的恐慌有限,因此,很难支撑股价。

  天目药业在被拉至涨停后的第二个交易日,又迅速以跌停报收。9月20日,天目药业低开低走,跌停报收。

  根据观察,参与炒作天目药业的资金均为快进快出。根据公开交易信息,9月17日五大买入席位,在9月20日即选择卖出。

  其中,中信建投证券深圳深南中路中核大厦营业部、光大证券(14.70,-0.06,-0.41%)金华宾虹路营业部、中信建投证券杭州市解放路营业部、中信金通证券杭州心南路营业部、东方证券上海浦东南路营业部分别位处9月17日第一至五名买进席位;第二个交易日,这5大席位又纷纷抛掉手中筹码,分别成为当天第一、三、二、五、四名卖出席位。

  由于天目药业9月17日基本都处于涨停位置,导致五大游资群体购进筹码的价格均14.8元以上;第二交易日卖出的时候,成交均价在13.7元左右,由此,部分参与炒作的资金可能出现了亏损。

  错被拉进红眼病概念

  实际上,要不是突然被拉进红眼病概念当中,天目药业今年走势与业内其他个股相比,较为平淡。在自7月初以来,医药板块以40%左右的涨幅位居各板块第一,相关概念的龙头股更是被炒作资金反复抬升的情况下,天目药业股价也未能有突出表现,甚至连板块都没跑赢,自9月17日涨停之后,9月20日、9月21日股份连续则下跌,再度回复疲弱走势。

  同时,被拉进红眼病概念的上市公司还包括中珠控股和仁和药业等。中珠控股内部人士9月21日对《投资者报》表示,公司生产眼药水可以用于治疗红眼病,不过因为公司目前是房地产、医药两条腿走路,红眼病疫情爆发,很难推动公司业绩。

  仁和药业内部人士9月20日则对《投资者报》表示,尽管大股东承诺将眼药水业务纳入到上市公司中,不过目前还没有实施,再加上公司生产的眼药水用于缓解眼疲劳和预防结膜发炎,对治疗红眼病并没有直接疗效。

  尽管天目药业、中珠控股、仁和药业均表示,红眼病拉动公司业绩的可能性较小,除了天目药业外,其余相关药企仍有可能会被拿来爆炒。东吴证券认为,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周,投资者可能抱有持币观望的态度,大盘可能仍将运行于偏弱的格局之中,医药生物板块的短期走势也难言乐观。

 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,东吴证券看好能较为确定的受益于基药放量的中药独家品种,医药商业集中度提升大势所趋下的龙头医药流通企业和成长性良好,盈利增速明显、业绩有保障的部分个股。

  从天目药业今年业绩和大股东表现上可以看出,并不在此列。这是一家被专业研究机构抛弃的医药上市公司,多位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,没有关心过这家企业已经很久了,今年内没有一家研究机构为其写过研报。


来源:中证网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